close

孩子的行為問題到底是發展階段的「過渡期」現象,還是更嚴重的「問題行為」。兒童發展專家給它們取了名字:「可怕的兩歲」、「兇暴的四歲」、「敏感的六歲」、「彆扭的八歲」。有些兒童從進入「可怕的兩歲」,一直到十六歲離家,都極難管教。

    兒童的腦有可塑性,兒童成長期間的經驗對其影響很大。當孩子的腦部有了畸形他的行為就會出現精神方面的障礙這是醫學上的疾病並非表示孩子的個性軟弱或因父母教養上的錯誤所造成的

    「亢奮」這個詞彙實際上是過動的縮寫,是醫學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其中一個類型。

    人的活動量就像光譜,隨著年齡的差異而有所變化,幼兒的活動量最高,到老年就降到最低。活動量改變幅度最大的時期是在幼兒階段。當您想到一個兩、三歲的幼兒,腦中浮現的多半是動個不停,從這個房間跑到那個房間,在椅子上爬上爬下,把玩具丟得滿屋子都是的印象;帶他到戶外就到處亂跑,即使在酷熱的天氣,靜下來的時間也不超過兩、三秒。但是這個孩子到七、八歲時,看起來就不一樣了。他能安靜地玩遊戲或玩具好長一段時間的,聚餐時也能好好地坐著吃完除了偶爾去一下洗手間。他的活動量能配合情境而加以調整,動靜皆宜,例如:玩足球時,能像三歲時跑得那樣快、那樣久,但是如果在學校,也能安靜地坐在座位上寫作業。

    每位兒童其精力下降的時間皆不同。隨著兒童的成長與發展他們的神經系統逐漸成熟活動量也逐漸調整,女孩子在這些方面發展得比男孩子快還沒有人知道為何會如此也不了解為何這樣會造成活動量降低,但這項差異很明顯,尤其在小學低年級階段。               【整理自-只是過渡現象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塑性 渡期 管教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蓮媽媽` 美蓮姊 的頭像
    美蓮媽媽` 美蓮姊

    美蓮媽媽的幸福家園

    美蓮媽媽` 美蓮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